近來,我國全面進入主汛期,防汛形勢日趨嚴峻,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等地遭受暴雨侵襲,桂林市區漓江水倒灌,多處交通阻斷……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扎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排查風險隱患,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智能診斷:排水管網進入常態化“健康體檢”模式
城市排水管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運行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安全與市民的生活質量。全國排水管網里程在10年間由44萬公里增長至87萬公里,50%的排水管道運行超過十年,老化問題嚴重,在汛期強降雨環境下,極易引發內澇等安全事故。
針對這一現狀,辰安科技研發了排水管網智能診斷產品,以創新、前沿的病害智能診斷模型為驅動,涵蓋了雨污混接、管網淤堵、異常排放等多類病害診斷場景,為守護管網健康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管網病害智能診斷模型融合了大數據、神經網絡和管網水力學等先進算法,充分利用海量的降雨、液位、流量、水質監測數據,對病害異常特征數據進行自動分析和抓取,并結合管網拓撲溯源分析和上下游監測點位關聯分析,對病害發生的區域進行智能定位,實現了排水管網病害的在線智能診斷。相比傳統以年為周期的線下檢測,智能診斷的效率大幅提升至2小時以內,實現了排水管網安全的全天候守候。
二、全息感知:構建城市內澇防御新體系
面對汛期各大城市頻發的積水內澇事件,辰安科技研發的城市內澇預測預警產品,通過構建“天-地-網”一體化感知數據庫,融合水文、水動力全過程仿真模型,打造了一套“全息感知-綜合研判-聯防聯動”的城市內澇預測預警系統。

系統集成了行業領先的水文水動力耦合模型,在暴雨來臨前,基于接入的精細化網格天氣預報,模擬排水管網的運行負荷變化情況,預測城市積水內澇的動態發展過程,為排水防澇資源部署和力量調度提供科學依據。系統采用GPU加速技術,城市級模擬僅需5~10分鐘,實現了與預報更新準實時銜接的滾動計算預測,基于AI率定技術,內澇預測綜合準確率達到75%以上,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實現了雨前提前預警、雨中全面監測和雨后高效復盤,幫助用戶提升排水防澇綜合能力。
三、戰時應急:擐甲揮戈 應對汛前-汛中-汛后全過程
辰安科技構建的防汛大腦,是面向城市級防汛抗旱指揮部,為城市防汛協同指揮提供全流程支撐的專業化系統。汛前,于備汛過程中開展風險隱患管理、強化主體責任;汛中,對風險進行監測預警、風險研判、應急響應與協同處置;汛后,開展汛后復盤。防汛大腦能夠為城市防汛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輔助防指領導有效決策,切實做到“態勢能掌握,響應能協同,指揮能有序”。

(一)汛前
底數一張圖:全面匯聚防汛工作重點關注的風險隱患、應急資源等各類數據,構建防汛安全地圖,以摸清風險、掌握家底。
監測一張圖:整合水利、氣象等動態監測感知數據及相關預警信息,全面掌握雨水工險情實況,為風險研判提供數據支撐。
(二)汛中
風險研判:支持按照洪水風險區、降水等值面、行政區劃等范圍開展綜合研判,分析人口、風險隱患點、避難場所等分布情況,輸出風險清單,輔助精準防控。
響應輔助:依托防汛應急預案數字化解析,實現響應級別、指揮體系智能建議及提醒、人員一鍵聯絡與叫應反饋。
災情推演:基于水文水動力模型評估結果,形成洪澇風險圖,劃定救援處置范圍,指導轉移避險。
協同指揮:借助現場設備及三維標繪能力,了解現場態勢、避險及救援處置情況,協調力量物資。
轉移避險:通過建檔建卡建碼實時掌握人員轉移動態,提升基層轉移避險能力,實現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三)汛后
復盤知識庫:構建復盤知識庫,對事件概況、汛前準備、汛中處置及汛后救助開展復盤與評估。

產品系統界面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