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應急管理部網站消息,近期,我國北方、西南等地部分地區遭受強降雨襲擊,遼河發生編號洪水,內蒙古、山東、福建、貴州等地中小河流發生洪水,部分地區山洪地質災害頻發。根據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預測預報,今明兩天降雨區主要在西南、江漢、江淮一帶,局地降雨量大,暴雨區范圍廣,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風險較高。

7月20日,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防汛專題視頻會商,研判當前汛情態勢,部署重點地區防汛工作。針對目前的洪水險情,會議中強調要強化人員轉移避險,汲取近期四川平武、北川接連發生山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教訓,從最不利情況出發,緊盯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庫這些薄弱環節,壓實施工人員、外來游客等應急避險的屬地管理責任,務必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要堅決果斷、不能含糊。此外,會議還指出,要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教訓,切實提高思想認識,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始終繃緊防汛安全這根弦,不斷增強防汛工作主動性,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
針對當前的防汛形勢,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供排水專家、城市生命線安全科技中心副主任董毓良根據清華大學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對如何做好防洪排澇工作提出了建議。

?董毓良表示,目前我國60%以上的城市遭受過洪澇災害,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3000多億元。很多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還很不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不匹配。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因素和大規模城市建設所致的大氣環境變化,我國暴雨頻發,暴雨強度驟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時降雨量大且降雨時間長,造成嚴重的城市外洪內澇。目前許多地區的防洪排澇設施普遍配套不足,防洪排澇設施標準低、設施老化。洪澇災害屬于典型城市公共安全事故,設施維護、事故處置分散在住建、水務、水利、應急、交通、氣象等多個部門,信息資源共享與整合困難,只單一面向排水部門,不能實現事故綜合研判、耦合分析,也不能支撐處置多方參與、聯防聯動。基于城市生命線工程的開展,獲取多維數據,加強防汛信息化的資源整合,排水主管部門與氣象、應急管理、水利、公安、交通運輸等部門的信息共享與聯動等。
他建議:一是要落實工作責任。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多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強智慧平臺建設。整合各部門防洪排澇管理相關信息,在排水設施關鍵節點、易澇積水點布設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終端設備,滿足日常管理、運行調度、災情預判、預警預報、防汛調度、應急搶險等功能需要。三是預警研判要準。氣象水文部門要科學精準地監測預報,各級防指要組織跨部門聯合滾動會商,精準研判風險,及時發布預警。四是搶險救援要迅速。根據雨情特點,針對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提前預置搶險救援力量,確保快速反應,一旦發現重大險情,能夠迅速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搶險救援,做到險情災情早發現、快處置。
辰安科技作為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成果轉化單位,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同創新性提出并開發了“城市生命線運行監測系統”,在排水專項中打造了一套集實時監測、預警發布、指揮決策、分析總結為一體的協同指揮系統——“防洪指揮調度系統”,實現了城市防洪應急調度的“時效性、可視性、智能性、共享性”目標,為城市防汛工作建立了一個貫穿汛前、汛中、汛后全流程的業務支撐平臺。該系統可實現汛期平時全面監測、重點預警,戰時汛情信息動態匯聚、態勢科學研判、物資合理調度。目前,平臺已在安徽省合肥市及16地市、佛山、成都等城市廣泛應用,在歷年的汛期防洪排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部分省市正值汛期,洪澇災害頻發,辰安科技將充分發揮研發和實施優勢,協力全國各省市未雨綢繆,提升防洪排澇工作管理水平。